文章摘要:,走出去引进来,滨州何以又好又稳
◆当地货物坐上火车直达欧洲◆进出口总额增长12.7%,增幅全省第二
□ 本报记者 王福录
本报通讯员 李雪海 钱 杰
这一组数据,让人注目,令人深思。
2015年,滨州地区生产总值2355亿元,增长7.1%,速度放缓。然而,进出口总额81.4亿美元,增长了12.7%,增幅居全省第二;实现对外投资3.77亿美元,增长228%,增幅位列前三。
经济新常态下,滨州“走出去”又好又稳,“引进来”量质同升,秘诀何在?
魏桥的故事,或许能给人以启发。2015年11月14日,在几内亚开采的第一船铝矾土,抵达烟台港,这标志着自己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建成,这是一条自国外矿山到国内工厂、集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他们在几内亚成立了矿业公司,同时与烟台港联合建设河港码头和海上过驳转运系统。据测算,根据几内亚矿区所需的远洋运力,需要多条20万吨运力的大船进行运输,从烟台港出发,绕过好望角,在海上漂45天,把国内的水泥和化肥运往非洲,再把矿石运进国内。7月份正式投产,12月份国内就用上了来自几内亚的自采铝土矿石。魏桥创业董事长张士平说,雄厚的全球资源保障,确保了魏桥创业集团在全国同行业的“领跑”地位。
在滨州另一家企业,绿都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沈志强的一个台历,同样让人思考。这个记录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都是近期“请进来”“走出去”的安排:赴日本交流,到巴基斯坦访问,接待美国、南非学者……过去的一年,他先后与10余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高科技企业,必须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走出去,引进来。”沈志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与英国一家研究所共同建成了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这家公司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畜禽用蜂胶疫苗研发基地,年产各种生物制品200多亿头羽份。
“借助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激活供给侧,滨州企业通过资本输出,积极参与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强筋健骨,把握先机。”市委书记张光峰说,滨州企业正逐渐由被动接受全球价值链,变为主动布局全球生产链、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推进双向开放,同样需要创新思维。滨州钢材出口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近年来,滨州钢铁加工业异军突起,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和彩钢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了江北最大的黑白铁皮交易基地,钢材出口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受制于没有稳定的铁路运输通道,企业只能选择运距长、运价高、风险大的海运。
如何突破?“对外开放,开展国际贸易,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必须因地制宜,敢闯敢试。”滨州市市长崔洪刚说。滨州创新铁路转关海关监管模式,决定开通滨州直达中亚、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
货运班列从博兴县首发,走主干线路经新疆的阿拉山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途经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进行货物分拨,全程5630公里,用83小时抵达阿拉山口出境,比普通货运列车节省一半的时间。
2015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鸣笛,一辆有46节车皮、满载2760吨“滨州造”卷钢的“滨新欧·滨州号”列车驶出博兴火车站,向着万里之外的塔什干站驶去,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首列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由此,滨州的石油焦、机电产品、轮胎、纺织服装和钢材通过铁路运出去,区域物流中心和新型物流示范基地正形成,服务于整个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