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企业宣传网 > 行业资讯 >

《中国名牌》品牌监测年度双榜发布

时间:2019-05-24 20:44  来源: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文章摘要:按照惯例公布2014年在中国市场上十大增值最显著的品牌,以及事件影响波及范围最为重大的十大品牌危机。《中国名牌》编辑部22年来持续投身品牌研究,而十大品牌增值榜和十大品牌危机榜的发布也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


 

 

  双榜发布

  2014十大品牌增值榜

  2014十大品牌危机榜


  每每岁末年初,都是人们盘点一年来付出与收获的季节。《中国名牌》杂志社和中国品牌监测中心也对过去一年中国市场上的重大品牌营销事件进行了系统的监测与比较分析,并按照惯例公布2014年在中国市场上十大增值最显著的品牌,以及事件影响波及范围最为重大的十大品牌危机。《中国名牌》编辑部22年来持续投身品牌研究,而十大品牌增值榜和十大品牌危机榜的发布也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些品牌有了显著的增值,而哪些因为突发事件对自身品牌产生了巨大影响。让我们从增值品牌的最后一位开始为您解读。

 

  2014十大品牌增值榜



  10、特斯拉:好风凭借力



  现在基本上提到电动汽车,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特斯拉。特斯拉的出现刷新了世界对电动汽车的认知。2014年4月,特斯拉正式进入到中国市场。借助这一势头特斯拉在2014年5月股价被推到了高峰,较2013年1月涨幅超500%。

 

  进入到中国市场后特斯拉先后和SOHO、银泰、京东、中国联通等国内企业展开合作。通过与这些国内企业合作,为特斯拉在中国落地解决充电难和销售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品牌价值角度看,国内企业与特斯拉将以此为基础,实现相互借力。

 

  9、庆丰包子:一夜走红式的品牌提升



  提到北京的特色饮食,以往首推的都是烤鸭。而2013年末,庆丰包子一夜之间在全国迅速蹿红。这家在北京已经经营60多年的老字号在2014年借助这股东风,突破地域的局限开始走向全国。

 

  庆丰包子铺2014年无论是在欧洲在台湾参加美食交流还是在出现在全国各地的美食节上,都是以北京美食标志性品牌的姿态呈现。在台湾进行美食交流期间,因为销售火爆,消费者购买不但要排起长龙,而且每人被规定了购买数量。不但在全国各地被受欢迎,来北京游玩的旅客慕名而来的也不少,在2014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下超过1200万个包子销售的惊人业绩。

 

  8、顺丰:好的快递企业,不能仅作背后的男人



  在2014年“双十一”期间,曾经有一组叫“马云背后的男人们,很累狠心塞”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组照片让大家看到快递员工作的辛苦,也让大家了解到快递行业的重要。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企业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而其中的佼佼者顺丰速运这几年不但搭上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便车,更是比同行往前多走了一步。

 

  2014年顺丰速运推出了线下商店“嘿客”,为顾客提供更灵活、更便捷、更智能化的线下社区服务体验。顺丰的这一笔重要布局将实现顺丰速运+顺丰优选+顺丰移动端布局+金融+社区O2O服务平台+农村物流…全线布局整合,这无疑加速了顺丰速运及其电商平台顺丰优选的全面布局步伐,并参与到中石化混改中,双方主要在O2O(线上与线下联动)业务、油品销售、物流配送、交叉营销等领域开展三方面业务合作,“嘿客”率先在中石化易捷便利店落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石化3万多家易捷便利店的零售网络为顺丰线下业务落地提供了平台。

 

  7、万达:高速转型中



  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地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面对2014年国内楼市走低和电商的夹击,万达逆市完成香港近三年来最大规模的IPO,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房地产开发商。万达商业地产共募资288亿港元,机构分析,融资渠道拓宽有利于改善万达的流动性。成功上市也为万达第四次转型和进一步海外拓展夯实了基础。

 

  万达转型中颇为瞩目的是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文化旅游收入增速在2014年超过房地产收入增速,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万达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再次创新,在2014年万达推出第四代文旅商综合体——万达茂,开创全球首个文旅商综合体模式。

 

  6、伊利:老牌乳企的任性



  2014年,伊利5亿冠名《爸爸去哪儿》第三季,让人们刷新了对这家老牌乳企任性的认知。

 

  2014年伊利在海外频频出击,先是在2月与瓦赫宁根大学合建欧洲研发中心,这是中国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8月,伊利宣布,与全球质量咨询界声誉卓著的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力求使原来已经很完善的伊利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11月伊利携手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建设全美最大奶粉厂的签约仪式顺利完成,为中美乳业发展史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据《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显示,伊利集团成为唯一一家晋身全球乳业10强的亚洲乳企。

 

  5、华为:野蛮生长的“荣耀”



  在过去的2014年里,华为荣耀手机以近30倍的增长速度,跻身全球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在京东,每销售5部手机中就有1部是荣耀手机。在2014年的“双11”当天,荣耀全网一天的销售额更是突破10.6亿元人民币,在天猫全品类排名第二,仅屈居去年本刊十大品牌增值榜上榜品牌小米之后。这很难让你想到荣耀这个品牌才仅仅一年历史。华为的Mate7率打破国产手机无法进入手机高端市场的天花板,对华为及其相关子品牌的品牌价值提升不可估量。荣耀和Mate7的成功,为华为手机在2014年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全年智能手机发货将超7500万部,同比增幅大于40%,保持全球第三的地位。

 

  在2014年华为不只在手机市场上有所作为,整体销售收入逼近3000亿元,超过爱立信和思科,登上全球通信设备商第一的宝座。全球著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14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BestGlobalBrands),“华为”成为首次闯入百强的中国大路品牌。

 

  4、阿里巴巴:全球瞩目强势上市



  2013年阿里巴巴凭借余额宝的强劲表现被评为当年十大品牌增值榜的第一位。2014年9月19日晚,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阿里巴巴在交易中总共筹集到了250亿美元资金,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IPO交易。

 

  2014年天猫在双十一的销售额达到571亿元,并第一次试点网购全球化,为未来3-5年全面全球化做准备。马云已经把目光瞄向外国女人的钱包里了。

 

  3、故宫博物馆:老古董卖萌,文创本该如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故宫博物馆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其七八成的收入来源于门票。而国外博物馆七成收入来源是文化创意产品,三成才是门票。故宫在2014年往前迈了一大步,学会了卖萌,做活了文化创意产业。

 

  2014年,“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开始走红于网络,该创意源自雍正给田文镜的批语,展现其傲骄气质,符合当下年轻人口味。此后,朝珠耳机、故宫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文创产品都在网络上走红。朝珠耳机更是在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获得“十佳文创产品奖”。除了纪念品,故宫还推出各式各样的APP,让消费者对于故宫的认知不仅浮于表面。2014年12月,故宫在淡季每月第一个星期三试行主题免费开放日,其中有教师开放日等主题,展现了故宫这一文化品牌人文关怀的气质。故宫这个博大精深的古董专业权威都变得善于时尚潮流沟通了。难怪有网友直言“感觉故宫纪念品设计师在脑洞大开的路上越走越远……”。

 

  2、京东:发力互联网金融,从白条到众筹



  说到2014年京东的大事件,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京东上市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2013年是余额宝力助阿里巴巴实现品牌大飞跃,那么2014年京东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再次复制奇迹。完全处于品牌导入期的“三个爸爸”净化器在京东众筹上线一个月冲过千万,而大可乐手机仅用了25分钟就破了这个纪录。

 

  其实京东在2014年年初已经开始在金融市场发力,先是推出互联网金融首款信用支付产品——“白条”。截至2014年底,京东白条已为千万级的用户提供授信服务。与腾讯结盟,不仅让京东估值翻倍,更重要的是为京东打开了中国市场上通往消费者最大的一扇窗户。

 

  1、中国高铁:国家形象新品牌



  若干年前我们用10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让人们看到中国工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今天我们用高铁到外国去换大米。这种角色的转变背后正是国家工业水平的大幅提升,高铁正是能够代表中国创造、中国质量的中国品牌。2014年,中国高铁在国内外的杰出业绩的刷新闻头条,国家领导人的出访也成就了一张张高铁大单。

 

  2014年12月30日,南车北车发布重组公告,合并双方拟定中文名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又一个巨无霸诞生,为“中国高铁”这一品牌的快马加鞭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南北车合并将大大刺激高铁行业的发展,利好南北车和相关高铁配套公司。

 

  盘点完2014年的十大增值品牌,我们继续看看,2014年又有哪些品牌遭遇到大的危机。

 

  2014年十大品牌危机榜



  1、一汽大众缺陷产品召回从简动摇品牌根基



  在2014年,一汽大众明星产品线或多或少都陷入了质量危机,从速腾后轴纵臂断裂到迈腾正时链条故障都让车主困扰多多。

 

  面对影响最为广泛的速腾后悬架断裂问题,一汽大众先是在其官方微博之上发布声明,称其为个案。继而在车主维权、媒体压力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的约谈下,一汽大众才以以打补丁的方式实施召回。然而,速腾风波未平,迈腾维权一汽大众又视而不见,证券日报更是直言大众的品牌形象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考验。其不负责的态度为众多业内专家和消费者诟病,为一汽大众品牌形象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2、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供应商上海福喜丑闻



  2014年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非上海福喜事件莫属。2014年7月20日,据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使用过期劣质肉而被调查。福喜事件发酵,对于近年发展停滞的麦当劳、肯德基来说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2014年10月21日,麦当劳交出的第三季度成绩单显示,受福喜事件影响,亚太地区营运收入同比下降55%,可比销售收入下降9.9%。竞争对手肯德基母公司百胜集团的成绩单显示,第三财季百胜集团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滑14%,营运利润同比下降40%。麦当劳与百胜集团均预期,受相关食品丑闻影响,中国业绩需要半年以上的恢复期。

 

  3、奔驰零整比始揭豪车销售及服务畸高利益



  有人说,2014年是中国“全方位反垄断元年”。2014年4月,一份整车配件零整比的报告在汽车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配齐一辆奔驰C零件所花的钱竟然可买12辆新车。转至2014年6月,中国商务部宣称将审查包括汽车行业在内多领域的潜在垄断行为。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小组突击查访奔驰上海办事处,多名奔驰高管被约谈,办事处内多台电脑被强行检查。

 

  自奔驰被查,中国掀起了一场反垄断风暴。奔驰在2014年也两次下调维修保养价格来应对反垄断调查。2014年汽车行业年终盘点的时候,“零整比”、“反垄断”皆成关键词。

 

  4、马航一年双劫难迷雾重重航空声誉受重创



  每一次空难对航空公司和乘客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打击。近期亚航失联的消息依然牵挂着无数人的心,而亚航的同胞兄弟马来西亚航空在2014年接连遭受两次空难的沉重打击。承载的537个生命的两架客机,或是不知所踪,或是遽然逝去。

 

  短短4个月内遭受两次重创,加上此前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马航已被各种负面消息笼罩。MH370航班失联后,马航机票预订量大幅下滑,该公司净亏损高达数亿美元。2014年12月15日8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正式停牌,退出交易。而2013年的时候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是Skytrax评出的7家5星级航空公司之一。

 

  5、金龙鱼母公司躺枪地沟油媒体澄清险过关



  2014年,人民网公布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调查《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地沟油生态链》: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最终流向地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占国内食用油市场45%的金龙鱼,恰恰是嘉里粮油旗下品牌。一时间,金龙鱼被推至风口浪尖。

 

  此后益海嘉里方面回应称所购地沟油用于生产工业产品,并不是用于制作食用油。并对人民网失实报道提出1亿元的天价索赔。此后双方达成和解,相关媒体也对事实进行了细节澄清。

 

  6、丁家宜被外资同业收购数年后遭退市停售



  2014年6月,法国科蒂集团(COTY)宣布,停止在华销售丁家宜系列护肤产品,以专注于其他品牌。曾经是本土日化行业骄傲的丁家宜,自1995年创立至今还不满20年,便已黯然别离市场,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丁家宜落入法国科蒂集团之手,曾被视作“嫁入”豪门的姻缘。虽然,科蒂集团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将丁家宜“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品牌”,现在看来显然是言不由衷。科蒂集团看重的还是它的销售渠道,而不是丁家宜的品牌影响力。

 

  7、顶新深陷黑心油漩涡多方抵制退出油品业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如果抓不好安全问题,品牌面临的就是覆顶之灾。2014年10月9日,顶新味全集团旗下的正义食品有限公司被曝涉嫌购买动物性饲料油,混入食用猪油中。这是顶新味全集团近年第三次涉嫌食品安全事件。随后顶新宣布全面退出油品业,但给品牌带来的伤害已无法挽回。旗下康师傅、味全、德克士和全家便利等知名品牌皆受牵连。

 

  顶新在经历了一系列因“黑心油”事件带来的集团危机后,2014年底又惨遭银行逼债。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债务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叠加的冲击下,顶新的商业大佬地位恐被撼动,2015年将面临品牌、资金、业绩等多重挑战。

 

  8、李宁连年亏损库存增压品牌定位走入迷途



  2014年11月,李宁公司宣布再度换帅,曾被李宁本人以及李宁公司部分员工寄予厚望的“救世主”金珍君退任代理行政总裁职务,公司由创始人李宁全权接管。李宁连续三年亏损正式导致金珍君退任的直接原因。2012年7月金珍君入职后,与李宁一同主导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并启动费用达14亿-18亿的复兴计划。

 

  2010年,为了配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李宁公司推出品牌重塑计划,并提出“90后李宁”的宣传口号。李宁公司曾寄望通过品牌重塑计划为品牌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以应对国际品牌的竞争。然后正是这次品牌重塑计划引发了人们对李宁公司的诸多争议,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此举既伤了老客户,也并未吸引到年轻人。

 

  9、雷士照明内斗翻翻滚滚股票停牌形象难堪



  2014年的雷士照明“内斗”将“罗生门”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年来股权纷争大戏跌宕起伏,“武斗”和“文斗”相继登台。虽然这场内斗以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被捕而渐进尾声,但是品牌形象上的损伤已无法挽回。

 

  在持续如此之久的内斗中,雷士照明品牌受到重大影响,曾引以为傲的经销商渠道严重受伤,一个照明领域的新星迅速陨落。与此同时,欧司朗、飞利浦等公司却都在进一步扩张,照明领域的龙头依旧稳稳地掌握在这些跨国公司手中。

 

  10、尼康黑斑强扯雾霾担当少致用户烦扰多多


?


  在2014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尼康一款相机拍摄频出现黑斑点,用户质疑存在产品缺陷,但尼康却拒绝退换,并把责任推给雾霾。企业缺乏担当,引发热议。

 

  按照国家三包规定,数码照相机在保修期内出现性能故障,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可以要求退换货。但当消费者要求尼康公司更换相机或者退机时,尼康公司不仅认为清灰不算修理,对更换快门组件的做法,同样认为这不算修理,拒绝换机。企业如此缺乏担当,消费者如何对品牌建立消费信心?


相关资讯